top of page

北朝筆記 vol.4 北魏平城風格供養天的藝術線條與表達(以納爾遜博物館、坂本五郎金銅佛為例) - the Artistic Style of Northern Wei Tribute Apsara of the Capital Pingcheng, the Nelson-Atkins and Sakamoto Goro Gilt Bronze Kneeling Apsara.



平城是北魏的首都,在未遷都洛陽之前的平城風格是鮮卑文化與當地文化交融的藝術綻放時刻。雲岡石窟的造像,如曇曜五窟中的造像便是北魏早期的典範,其實這個時候的佛像並不是瘦骨清像,而是更加渾厚滂薄的開臉與造型。


納爾遜博物館的供養天,以及蘇富比2016年坂本五郎金銅佛專場的供養天,是存世僅有的兩件這個時期題材的大尺寸金銅佛。相信都在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被售賣到美國、日本,兩件風格類似,極有可能是同一個大佛上的一個部分。


年代上,納爾遜博物館給出了470 - 490年的精確估計,也就是與北魏曇曜5窟(460-465年)幾乎同時期。坂本五郎、佐藤玄玄收藏的供養天,雖被定為東魏,但是從風格、工藝,特別是身上的老鑽孔的手法判斷,應同為北魏早期的作品。


納爾遜博物館 供養天



納爾遜博物館收藏的供養天年代是北魏,是1934年Laurence Sickman由北京的華古山房購入。


Hua Gu Shan Fang,據199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陳重遠編寫《鑒賞述往事》中《古董出口公司和祝續齋之起落》的記載,華古山房的主人是民國著名古董商人祝續齋。根據陳重遠記述,祝精於金石鑒定,和洛陽、安陽一帶文物商的聯繫尤為緊密,在北京古董行業聲譽頗佳,還一度和盧芹齋合作,負責盧氏在北京的業務。華古山房是祝氏停止和盧芹齋合作後自立門戶創辦的古董行。

Kneeling Apsara

Culture: Chinese

Date: ca. 470-490 C.E.

Medium: Gilt bronze

Dimensions:

Overall: 4 1/4 × 2 3/4 inches (10.8 × 6.99 cm)

Credit Line: Purchase: 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ust

Object number: 34-48


Description Kneeling figure resting on right foot and left knee and toe. Right arm rests on knee with hand upright. Left arm next to body, bent, hand down. Plain hair with high ushnisha. Full robe. Part of altar group.


Exhibition His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Museum. November-December 1936.

Chinese bronzes in American collection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YC, October 13-November 27, 1938.


Buddhist Art, The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1942.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0, no. 16, fig. 7.


Provenance

Hua Ku Shan Fang (Beijing), 1934;

Purchased from Hua Ku Shan Fang through Laurence Sickman by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MO, 1934.


Published References

Hugo Munsterberg,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 (Tokyo, 1967), pl. 97 (repro.).


坂本五郎、佐藤玄玄供養天

坂本五郎收藏的供養天,年代定的是東魏,但根據風格判斷,應該是與納爾遜博物館同時期的北魏時期的作品。曾為佐藤玄玄的收藏,其入藏時間未明,但據信早於1963。坂本五郎在其過世後,收入其生前收藏,並長期供奉在京都自家佛堂直到過世後2016年送拍蘇富比。


蘇富比資料:

東魏 鎏金銅飛天像殘件


Description

cast as an apsaras depicted with her knees and elbows bent as though gliding swiftly, the flying angelic being adorned with long billowing sashes fluttering over her body, the serene expression framed by elegantly coiffed hair and a circular halo pierced with a small aperture, mounted wood stand.



神仙下凡撒花或演奏天樂的形象被用來和石窟壁龕的氣氛。佛陀與隨從菩薩和羅漢的主要形象在描繪和圖示方面受到原始文本和佛經的嚴格控制。與此相反,工匠們則利用各種媒介的雕塑和石窟壁畫來描繪外圍元素,以顯示他們的技藝,並嘗試突破繪畫傳統的界限。這件雕塑雖然殘缺不全,而且最初是一個更大的楣板的一部分,很可能是一件祭壇作品,但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緻而引人注目的雕塑。

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另一件青銅阿普薩拉斯雕塑見 Hugo Munsterberg,《中國佛教青銅器》,東京,1967 年,第 97 頁。這兩件雕塑上的大羅金仙都處於類似的動態運動狀態,將魏派雕塑的線性重點與深刻的精神內涵相結合。關於石雕中的飛天,請參閱阪本五郎收藏的北齊石灰石殘片,2013 年 10 月 8 日,蘇富比出售,拍賣品號 115。



Figures of apsarases descending to scatter flowers or to play heavenly music were used to enliven and animate votive altars, Buddhist triad groups and cave niches. The principle registers of the Buddha with attendant bodhisattvas and luohan were strictly controlled in their depiction and iconography by source texts and sutras. In contrast,the depiction of the peripheral elements in sculptures of various media and cave paintings was seized upon by artisans to show their prowess and experiment with the boundaries of pictorial convention. Although fragmentary and originally part of a larger frieze, probably an altar piece, this is a delicate and striking sculpture in its own right.


Another bronze sculpture of an apsaras in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is illustrated in Hugo Munsterberg,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 Tokyo, 1967, pl. 97. The apsarases on both sculptures are depicted in a similar position of dynamic motion, combining the linear emphasis of Wei sculpture with a deeply spiritual aspect. For a depiction of an apsaras in stone, see the Northern Qi limestone fragment, also from the collection of Sakamoto Gorō, sold in these rooms, 8th October 2013, lot 115.


對比雲崗石窟最早開鑿的第一七窟西壁供養天,可以看出坂本五郎收藏作品確實是供養天,而且是北魏早期,大概460-465,這與納爾遜博物館供養天的確定年代(460-470)幾乎一致。


雲崗石窟で最も早く開かれた曇曜5窟(460-465年)の中の飛天や供養天に、X字状に交差したり、交差部に丸い飾りのある、短い紐状のものがあった。供養天 雲崗石窟第一七窟西壁仏龕 雲崗前期(460-465年)天衣とも瓔珞とも思えないような紐状のものが腹部の丸い飾りのところで交差している。


佐藤玄玄


佐藤朝山(玄玄) ( 1888-1963) 福島縣宇多郡中村町出生,本名清藏 ,1888年出生於宮雕師世家,自幼跟隨父親清五郎、叔父治衛門學習木雕,1905年以成為世界第一的雕刻家自許負笈上京 ,翌年成為山崎朝雲内弟子,1913年以朝山之號獨立,1914年成為日本美術院同人 ,在日本的院展嶄露頭角後,19I8年在大森建構了自己的工房,1922年官費留學法國,師事布爾代勒 A. Bourdelle アントワーヌ・ブールデル(1861-1929),布爾代勒是20世紀初歐州雕塑界的開拓先鋒、 也是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欣賞稱許的少數作家之一 。


1893年他成為羅丹的得力助手, 之後他更成為雕塑教育的推動者,門下的日本學生除了佐藤朝山,還有保田龍門、清水多嘉示等), 1935年成為帝國美術院會員、1937年帝國藝術院會員 、1939年大日本護國會甄選製作「和氣清麻呂像」,與北村西望、朝倉文夫三人競爭、最終由朝山的作品勝出;然恩師山崎朝雲卻公開評論說像這樣大型的銅像作品,我覺得朝倉文夫或者是北村西望的比較好,朝山遂與師決裂,斷絕師生關係。


佐藤玄玄


1948年以老子中一節「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自號玄玄 。1945年因二戰空襲將大森工房燒毀、 幾乎所有作品毀於一旦, 1949年61歳移住京都妙心寺大心院並設立工房。 1960年歷經10年創作,玄玄之畢生代表作天女像まごころ完成,揭幕式輪他上台發表感言,一句我是佐藤、立即鞠躬下台震撼全場,引起了不小話題。 1963年以75歲之齢在大心院辭世。


除了與師山崎朝雲斷絕關係的事件外,佐藤玄玄一生風波不斷 一直是藝術界的話題人物 ,早年受到高島屋集團的青睞,移居関西後結識三越集團岩瀬英一郎, 提供了他10餘年的製作經費完成了代表作高近11公尺的超巨型木雕天女像。


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教授知名的美術教育雕刻家,籔内佐斗司將之譽為日本彫刻史上無庸置疑的第一人者。


2006年在日本各地舉辦了大規模的回顧展 「甦る近代雕刻之鬼才 佐藤朝山展」,今年為了紀念他130歲冥誕 ,更在日本全國舉辦 「近代雕刻の天才 佐藤玄玄〈朝山〉」巡迴展 。


曇曜五窟


北魏太武帝灭佛后,正平二年(452),太武帝拓跋焘被宦官中常侍宗爱所杀,年四十四岁。宗爱再被杀,太子晃的儿子拓跋濬继位,兴安元年(同在452 年),立刻下诏启用佛教。

此前在太武帝灭佛时逃散隐匿的北凉僧团立即现身,师贤成为以前寇谦之担任的道人统,也就是宗教总管,这时的宗教由道教转为佛教。之后,从460年开始,昙曜受命开始在平城武周山建造巨型佛窟,最著名的“昙曜五窟”是第一期工程。


雲岡石窟最重要的五窟就是這曇曜五窟(洞窟編號16-20),西元460年開鑿,當時的君主拓跋濬才20歲。高僧曇曜在拓跋濬出巡時,拓跋濬的馬咬住曇曜的衣袖不放,甚是奇異,於是拓跋濬把曇曜請到宮中,促膝長談,希望透過佛教和皇權合一來統治中原,之後曇曜就幫拓跋濬主持雲岡石窟佛像開鑿的工程。




拓跋濬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第四代皇帝,第三代皇帝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曾經誅天下沙門,毀諸寺院經像,下令廢除全國佛教,後來下令廢除全國佛教。拓跋濬繼位後,有感於自己的祖先為了政權相互殺害,多年宮廷鬥爭和戰爭殺戮,讓拓跋濬渴望在佛教中得到救贖,和曇曜深談之後,曇曜便上書建議開鑿佛像,詔複佛法。


曇曜五窟就是指洞窟編號16到20這五窟,分別代表北魏開國的前五名皇帝。強迫症如我,把北魏開國的五位皇帝整理如下:



以上可以看到北魏這幾位皇帝們登基時的歲數都很小,都還在青少年階段,也都不長命。

 

第十六窟

沿著雲岡石窟的編號,最先來到的是第十六窟,推敲是拓跋濬是為無緣當上皇帝的父親拓跋晃所建。拓跋晃以太子監國,後來成了太武帝滅佛的犧牲者,沒有繼承到帝位,自己的兒子拓跋濬成了北魏第四代皇帝。

 

第16窟 太子拓跋晃立像 阿城 摄


第十七窟

第十七窟,文成帝拓跋濬交腳像。北魏從文成帝拓跋濬正式開始佛教的政教合一的制度,雲岡石窟從他開始開鑿。






從網路資料得知,交腳轉輪王坐像的胸前有兩個龍頭昂起。這是《悲華經》所說,轉輪王諸寶龍頭纓的北魏形式,明確的王權象徵。

 

第十八窟

第十八窟,相對應的是太武帝拓跋燾。佛像身披千佛袈裟,兩側分別配置脇侍佛、脇侍菩薩及十大弟子像。拓跋燾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出生於平城,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自幼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聽說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

 

史料說拓跋燾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在生活中,樸素節儉,威武豪邁,剛毅自律,直爽坦率,從諫如流。晚年卻刑罰過於殘酷,誅戮過多。後來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



圖一:主佛右侧 阿城 摄,圖二:第18窟南壁局部 日本京都大学版《云冈石窟》图版,圖三:主佛右侧(局部) 玄高像 阿城 摄


我们知道,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时,将高僧玄高砍头,而无量寿佛的左侧,恰恰有一个有头无身的头像,表情欣慰而从容,由此我们可以判定无量寿佛左右的僧人群像,是当年的殉难僧团,只是我们除了玄高,无法判断其它僧人具体是何者。昙曜当年一定有名单,所以才能再现每个僧人的特点。这组殉难僧团群像石雕,是大乘佛教“身施”的经典,是杰作,实在应该复制下来,单独陈列,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经典。


第十九窟

第十九窟是寶生佛洞,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佛像耳輪垂肩,下頷崩毀,舉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撐,後世推敲是指明元帝拓跋嗣。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任皇帝,被老爸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為太子後,生母劉貴人按北魏「立子殺母」的舊例被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知道後悲傷不已,還被老爸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怒斥出宮。後來老爸被自己的弟弟拓跋紹殺死,太子拓跋嗣在宮中衛士的擁戴下殺了弟弟復仇後登基。登基後,北方戰爭不斷,拓跋嗣因打戰太累,積勞成疾,就病死了,享年32歲。

 

拓跋嗣雖英年早逝,但上承老爸北魏開國君主太祖道武帝拓拔珪的武功,後有兒子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滅北方諸國一統北方,在北魏開國歷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第二十窟

終於來到最具代表性的一窟,這露天大佛就是北魏開過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化身,雙面細長,高髻高鼻,雙肩寬厚平直,以一種平和莊嚴的目光俯視南方的北魏國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所以遊客可以站遠一點就把整座大佛收入相片。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反映了犍陀羅造像和中亞牧區服裝的特點。


拓跋珪15歲就當皇帝,後來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平城,剛當上皇帝時,仍舊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晚年則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北魏天賜六年(409年)的宮廷政變中被兒子拓跋紹刺殺,終年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 本文曇曜五窟部分圖片內容整理自從簡旅人 Viator 的山西行、阿城:曇曜五窟現場,特此鳴謝。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