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宋代筆記 vol.20 油滴天目茶碗 古田織部、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SACA學會 宋代筆記 vol.20

油滴天目茶碗 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這件傳世天目茶碗無論從自身的質量、珍稀程度、傳承和歷史重要性都屬一流。來自千利休愛徒古田織部的收藏,油滴天目更是建盞中的佼佼者。


隨天目茶碗配套的是一件宋代的尼崎台,尼崎是日本神戶附近的一個港口,這類器物當時應該是從這個港口運來而得名。素雅的天目台,是配備天目茶碗的最佳規格。


銀油滴,SACA學會曾發專文解釋其科技含量,是第五階段的高純度三氧化二鐵以微米尺度平層分佈組成,是一種超導體。人類目前無法人工合成,因此宋代天目茶碗中的銀油滴在審美之外還有十分值得研究的未來科技含量。


1.歷史背景


从豊臣秀吉逝世的庆长三年(1598),到大阪之役诛杀豊臣家的元和元年(1615),期间以古田織部和小堀遠州为首的十二名茶人,年龄不一,最长者有72岁的古田織部,最幼者有6岁的前田利常


織部的理想,可以说是安土、桃山文化的缩影:在他的影响下,本阿弥光悦和小堀遠州都确立了各自对美的见解。他们与当时的社会时局无关,但却终为其时代所累,不由令人唏嘘。


这个时代的茶人青年时,经逢豐臣秀吉长逝;壮年时,又目睹豊臣家灭亡;随后又大多归服于新兴的徳川政权。从决绝自裁的利休,到被诛杀的織部,作为茶人,他们如何面对,他们的故事,又能给当下审美探索带来怎样的启发?




▲ 油滴天目茶碗 南宋 重要文化财,九州国立博物馆收藏 (未加金扣前之状态) / 传承: 古田織部 - 土井炊頭利勝 - 木下和泉守長保 - 松平不昧(雲州松平家)- 高野光正 - 文化廳 


2. 古田織部


古田織部

Furuta Oribe

天文十三年至元和元年(1544-1615) 


江户早期的茶道名人,俗称左介,原名景安,后改名为重然。古田出身富贵,是美浓国本巢郡山口城主古田重安弟・古田重定之子,后成为重安养子。古田的父亲古田重定在当时就以茶汤之道闻名,所以他应该从小就对茶道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不过在松屋久重所编「茶道四祖传书」中所引用佐久间不干斎的口叙传闻中,却也有織部早年很讨厌茶道的说法,由于織部史料可查最早的茶会纪录是已年过四旬的天正11年(1583年),故早年未钻研茶道之说也有一定之可能。



▲ 古田織部,1544-1615,江户早期的茶道名人,俗称左介,原名景安,后改名为重然,「利休七哲」之一。


織部之名是由他曾受封之官职「從五位下、織部正」而来,故又被称为古田織部,或「古織」(利休很多墨书上都称其为古織)。其号有「金甫」、「宗屋」、「印齋」等,在「織部烧」和「織部灯笼」上,都落有这些名号。


千利休写给古田織部的亲笔信,其中左边第一行写的正是「古織」,末尾有「易」的利休落款,左边第二行也落有「利休」二字 / 缘由是利休送给了織部一个「长次郎」烧制的茶碗,此信是附属茶碗的文书(可见利休与織部亲密的关系)。信中提到的「长次郎」是一位十分出名的艺匠,由于落款是「利休」,所以判断此信是1585年以后所写(天皇赐利休号为1585年),善田喜一郎氏寄贈,东京国立博物馆 藏(B-2539)


1585年豐臣秀吉在皇宫开设茶会,并准备于此时就任「關白」、「太政大臣」,以及受天皇御赐「豐臣」之姓氏。当时由利休负责向「正親町天皇」献茶,因此天皇赐「利休」之居士号,在此之前利休对外一直用「千宗易」的本名。


原文:焼茶碗、今日相尋申候間/紹二に渡進之候。拙子者、御心/さし斗に候。一笑ゝゝ。かしく/十六日 宗易(花押)/ 利休/ <封>古織公まいる 人ゝ御中 易


3.織部的茶室 


古田織部集千利休茶道之大成,在茶器制作、建筑、造园方面风格大胆且自由,带动了安土桃山时代的流行文化「織部风」。「興福寺八窓庵」和「燕庵」是他本人最爱的茶室


1. 八窓庵 - 奈良國立博物館內





▲ 八窓庵,江户时代建立,以多窗闻名,传为古田織部心仪之茶室,茅草修葺的田舍风茶屋:3畳台目中设1畳贵人座,奈良国立博物馆院内。八窓庵与興福寺塔頭慈眼院「六窓庵」、東大寺塔頭四聖坊的「隠岐録」共同被称为「大和之三茶室」。


2. 燕庵 - 京都「薮内家」




「燕庵」,现位于京都市下京区的「薮内家」


4. 織部的茶碗


油滴天目 - 九州國立博物館





▲ 油滴天目茶碗 南宋 重要文化财 / 古田織部、松平不昧旧藏,九州国立博物馆收藏 / 附属天目台 - 尼崎台 (千利休花押);内箱书「ゆてき(油滴)」二字传为千利休或古田織部手书外箱盖上题写的「油滴」为不昧的笔迹。这件天目传承显赫,从古田織部,传到土井炊頭利勝、木下和泉守長保手中,江户后期成为大名茶人松平不昧的藏品,收录于松平不昧的著录「云州藏账大名物部」,记录为:「油滴 古織 土井利勝 木下長存 伏見屋


5. 織部的茶道


表千家四代目江岑宗左,在其著作《江岑夏書》中提出「利休弟子七人众」的概念,即「利休七哲」,并对这七人进行了排名。


第一位蒲生氏鄉,第二位高山右近,第三位細川三斎,最后才排到古田織部,并附注释「其间,織部的茶道水平一般,但是之后,却成为了惣和尚。」(此内、織部一茶之湯能無候、 併後、惣和尚ニ成被申候) 

* 利休七哲

蒲生氏鄉高山右近、細川三齋

瀨田掃部、芝山監物、牧村兵部

古田織部


若评论茶道的话,当然绕不过位居第一的蒲生氏鄉。利休逝后,織部成为「惣和尚」(又称「茶汤名人」、「天下大和尚」),茶人之间竞争激烈,氏鄉作为再兴千家的大恩人,自然会对織部投以严苛的目光。


▲ 蒲生氏鄉,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侍奉过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氏鄉是利休弟子,在「利休七哲」排名第一,作为茶人十分有名。当时秀吉身边御医的「施薬院」给氏鄉赠送了「雁皮紙(がんぴ)」,这封信是氏鄉的一封感谢信,由于文末署其「羽柴姓」,故可以断定是天正15年(1588年)以后书写的。


雁皮纸:是一种名为「雁皮」的银杏科植物制成的和纸(日本产的纸),由于雁皮成长非常慢,所以栽培非常困难,故雁皮纸的制作一般用的都是野生的树皮。在古代也被称为「斐紙」,风格非常优美,被称为纸中之王。


雁皮纸的纤维极细、短,紧致致密,纸的质感非常滑,呈奶油般的自然色,不但独特的光泽感且非常防虫,在古代多被用来书写贵重的文书,也被称为日本的「羊皮纸」。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厚的雁皮纸不容易湿,如果水分过多也会收缩,故不适合用来书写大字,多用来写经、书信类的小字用


在平安时代,大家就根据其厚度分为厚、中、薄三种样式,「越前産」的雁皮纸质量最高。



「澄心堂帖」北宋 蔡襄,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 自古以来,文人对纸的追求既是一种雅好,也是一种对完美的渴望以及文人精神状态的一种体现:比如宋代的麻纸,便因一种植物的绝迹而失传;蔡襄对纸十分讲究,也很珍惜,在此提到的澄心堂纸,与雁皮纸一样(后来也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就了一段文房佳话。


译文:有澄心堂紙一幅,如果紙的寬度、厚薄、堅實程度,像這張澄心堂紙(編按:可能是原紙或另附紙樣),那就是很好的紙了。但是工匠不願意嘗試做做看,也是怕做不出來這麼好的紙,即使我給了很高的賞金(編按:「厚直」指很高的酬金),也沒人要做。我有一批楮(編按:楮樹的樹皮是做紙的原料),看起來質地很細緻,很適合拿來做澄心堂紙。希望熟悉門路的人能幫我做出類似澄心堂紙的品質,約莫百幅。癸卯年重陽日,蔡襄寫。


織部和利休的關係


虽然说在「利休七哲」里織部并不是排名第一,甚至可能是排名最后,但他与利休的关系却十分密切,可以说只要理解了織部的世界,就能进而明白千家之茶的精神


首先,織部确立了「武家茶道」,使得各家大名(江户大名:直接供职于将军,俸禄在一万石以上的领主)纷纷设茶堂,雇佣茶人做家臣。其次,他迎合时代,改变了审美风潮。与利休「黑即古心」的静谧美学相比,織部追求动态、反差之美,比之利休,織部亦是功绩斐然。


▲ 黑織部筒形碗,織部茶碗的典型代表作,这种多彩风格与技法为織部所好

▲ 武藏镫之文,利休寄给織部的书信,致转战关东各地的織部的书信。利休对織部的狂歌予以和诗,信中还提及赠送織部花筒一事,提到是用上好竹子制作的得意之作,东京国立博物馆 藏


利休十分信赖織部,天正18年6月20日,小田原之战,给转战关东的織部寄送的「武藏镫之文」即为明证。这封书信一直收藏在千家,江岑三代后,宝历元年(1751),如心齋和又玄齋将其赠送给江户富商冬木屋上田氏,以感谢冬木屋上田氏返还了千家意外流出的「利休遗偈」(利休切腹前的遗言)。冬木屋还藏有利休的铭「園城寺」花入


* 利休遗偈 

人生七十 力圍希 咄


     吾這宝剣 祖仏共殺


      提ル我得具足の一太刀


      今此時そ天に抛


      天正十九仲春


      廿五日 利休宗易居士


                   (花押)


▲ 竹一重切花生 銘 「園城寺少庵」,东京国立博物馆 藏


▲ 利休制茶勺,铭「泪」:利休切腹之前,亲手制作了这把茶勺,在最后一次茶会上使用完后,赠予古田織部。传言織部为「泪」茶勺还特地制作了一个带开窗的黑漆筒,以代替牌位进行祭拜,徳川美术馆美术馆 藏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