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紵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工藝,尺寸如此巨大的傳世唐代佛首,全世界範圍內目前僅有三例,分別是:
一、唐 夾紵乾漆佛頭像 / 4044萬港元:來自 2013年10月7日 香港蘇富比 坂本五郎專場
二、唐 夾紵乾漆觀世音菩薩頭像 / 2170萬港元:來自 2017年4月3日 (由 Eskenazi 買下)
三、唐 夾紵乾漆菩薩頭像 / 未知價格:何鴻卿爵士 Sir Joseph Hotung 舊藏 (現已捐贈大英博物館)
SACA學會曾撰文寫過三件偉大的唐代及以前的夾紵等身佛像,分別藏弗里爾美術館、沃爾特斯美術館。當然,這三件等身佛像的佛首從尺寸上,比本文討論的三件佛首小很多。這類作品因此應該當作不同品類來看待,但無論如何,全世界範圍內公認的唐代夾紵佛像,等身三件,加上佛首三件,也不過僅僅六件。
SACA文章:
這是中華文明,大唐帝國於這個品類上在這個世界上僅存的六件佛教瑰寶,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經濟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何鴻卿爵士的佛首還有一個故事,在與Eskenazi的採訪對話中,他提到與何鴻卿爵士的友誼,關於這件佛首,根據Eskenazi的回憶,其生前便十分喜歡,在捐贈給大英博物館後,何鴻卿爵士十分不捨,後跟大英博物館協商,在其有生之年取回,並承諾在過世後再捐贈到大英博物館。失而復得的何鴻卿爵士在拿回佛首後,將其放在書房書桌的對面,每天都欣賞。藏家的真情流露,往往是收藏中最打動人的瞬間。
一、唐 夾紵乾漆佛頭像 / 4044萬港元
佛飽滿的臉龐,細長的弓形眼睛和帶帽的眼瞼投射出寧靜和沈思的光環,黑色玻璃瞳孔凝視前方,下面是均勻的彎眉,眉梢逐漸變細,寬闊筆直的鼻子和小巧的嘴唇飽滿、淡紅色,上面是雙下巴和粗圓的脖子,額頭中央有一個微弱的圓形凹痕,是佛相之一。在頭髮和圓頂烏發下面,前額和下垂的耳垂周圍的兩側還殘留著整齊的頭髮痕跡,耳垂上的長縫被他前世佩戴的厚重耳環拉長,頭頂現在留下了凹凸不平的鐵鏽色表面,與臉部光滑的板灰色漆面和頭髮殘餘並列,自然地像風化的青銅器,後腦勺敞開,露出內部的亞麻布層,木制支架。
the sensuous full face of the enlightened being with slender bow-shaped eyes and hooded eyelids casting a serene and meditative aura with his omniscient black glass pupils gazing intently ahead, all below evenly arched eyebrows tapering at the ends issuing from the broad straight nose and small bud mouth with full, pale red lips above a double chin and a thick rounded neck, the forehead centred with a faint circular indentation that once held a jewelled urna, all below the hair and domed ushnisha with traces of the neatly coifed hair remaining on the forehead and on the sides around the pendulous earlobes with long slits elongated by the heavy earrings worn in his princely former life, the top of the head now left with an uneven rust-coloured surface juxtaposed by the smooth slate-grey lacquer patina of the face and remains of the the hair naturally resembling weathered bronze, the back of the head left open revealing the layers of linen on the interior, wood stand
來源
購於五十至六十年代
展覽
《開館特別出品「精品選集」》,九州國立博物館,福岡,2005年,編號30紵乾漆佛頭像
漆佛鍾靈
康蕊君
坂本氏藏佛首莊嚴宏偉,佛相靜美,凝神若思,觸動人心。唐朝佛教造像,能與之媲美者,古今無尋。藝匠巧以夾紵乾漆妙製佛首,臉容祥和諧雅,臻善至美,其鍾靈秀逸,他法難及。佛首碩大,精美絕倫,處處顯示其奇瑋獨特。若論感染人心,誠宗教造像中之菁華逸作。可為凡間俊秀,卻又活現我佛慈悲,蘊涵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形神兼備。
以此繁複漆藝製成之唐代造像,絕無僅有,傳世或止七尊,多有缺殘。夾紵漆塑製作艱鉅,大費周章,製作數量受限,加上乾漆纖巧,保存非易,如今事隔多個世紀,碩果僅存,應屬意料之事。
起始以木柱為蕊,泥塑作模,貼蘸漆麻布以為胎。復施重漆,巧工精雕,敷彩添色,最後割開背面取出木蕊泥坯,只餘薄麻漆層,脫胎成像。較之石雕,夾紵顯然輕巧,可製於城鎮內之專門作坊,再運送至各地,也適用於巡遊儀式中作行像。夾紵造形靈活,成就匠心獨運,刻劃入微,妙製佛首氣韵生動逼真,棱角分明利落,曲弧婉柔圓潤。雙唇飽滿,兩頰嬌嫩,眉若刀裁,鼻如懸膽,親切中見肅嚴,巧奪天工,栩栩如生,歷經千載,猶如往昔,彷彿慈佛臨凡,普渡群生。
有一從未發表過之私人收藏菩薩頭像,同樣碩大壯觀,若論尺寸(約50公分),與此佛首可謂伯仲之間,或同出一藝坊,製造時間相若,甚或與本品同屬一組。菩薩頭像造形輪廓與此作相近,臉相莊嚴,纖毫畢現,髻髮大致尚存。
傳世唐代夾紵塑像,另有六例,各具風華,但與本品相較,論氣勢規模,無有及其浩,論神情氣韵,無有及其妙。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著名夾紵坐佛(96.5公分),已知原出河北正定大佛寺,應製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前後,色彩保存甚佳,圖例見於《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卷4,東京,1997年,圖版132(圖一)。大都會藏佛像神情與本品相似,髻髮品相又甚接近,或製於同一作坊,然尺寸稍小,較形粗略,眉目刻劃,未如細緻。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存相類坐佛,體量較小(72.5公分),與大都會藏佛像同見於松原三郎,《中囯仏敎彫刻史論》,東京,1995年,卷3,圖版810(請參考拍賣圖錄)。山中商會舊存半身佛像(餘高約51公分),也可資參考(圖二),惟現時下落未明,刊於 Osvald Sirén,《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倫敦,1925年,圖版549。該書作者認為半身像與大都會坐佛同屬一系。另有半身佛像(餘高45.7公分),現藏西雅圖藝術博物館(館藏編號51.71),原屬 Eugene Fuller 紀念收藏,其細膩卷髮品相較佳,大體尚存(請參考拍賣圖錄)。上述諸佛塑像,造型相近,似有所關連。相反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菩薩坐像(44公分,館藏編號1983.86)(請參考拍賣圖錄)及曼舞天女(40公分,館藏編號1953.356),所展現之風格,卻折然不同。李雪曼在其文章〈A Chinese Lacquer Sculpture〉中,討論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天女時,提及部分上述唐朝夾紵乾漆塑像,詳見《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卷43,第1期, 1956年1月,頁6-9。李雪曼在文中又舉了一些年代較晚之例,如 John D. Rockefeller Jr. 藏羅漢像,品相良好,幾近完整無缺,卻未必為唐時漆作。有關該羅漢像之著錄似乎僅見於李氏一文。Siren 曾於著作刊錄巴爾的摩華特斯美術館藏坐佛之圖(館藏編號25.9),該像木胎,表面覆以布料漆層,有說乃上述夾紵脫胎塑像之雛本。
唐朝漆藝罕稀,主要見於銅鏡背面以便貼鑲嵌飾,或施於素紋木作或瓷品表面。即使李唐之時,夾紵乾漆製作似乎未有久持,後世雖數度再起,惜技藝不逮,難復唐時輝煌。然乾漆之技,早年流傳至日本,發揚光大,成為該地重要工藝,歷經多個世紀,持續不衰。據西川杏太郎,〈Dry Lacquer Statues of Japan〉,N.S. Brommelle 及 Perry Smith 編,《Urushi. Proceedings of the Urushi Study Group, June 10-27, 1985, Tokyo》,聖莫尼卡,1988年,頁127,記錄指七世紀中葉,日本製四大天王乾漆像,以供奉於奈良大安寺。八至九世紀,夾紵之藝更是風靡一時。奈良一帶,至今仍存不少乾漆藝作,多為首府城內或周邊重要佛寺而製,而李雪曼更特別舉東大寺及興福寺為例,上述出處。較此以前,日本已見有木雕造像上局部施漆,以便塑形,例子包括法隆寺百濟觀音。相關乾漆造像,可參考立像二軀,紀年公元734,圖見於西川杏太郎,上述出處,頁128,圖2及3。在日本,獲評為「国寶」或「重要文化財」之乾漆塑像,計有四十八尊之多。
二、唐 夾紵乾漆觀世音菩薩頭像 / 2170萬港元 ESKENAZI
這件作品以精湛的技藝和敏銳的感覺塑造了觀世音菩薩的豐滿臉龐,細長的弓形眼線與低沉的黑色玻璃瞳孔投射出冥想和強大的光環,所有這些都位於以精緻流暢的雕刻線條描繪的眉毛下方。
眉毛的彎曲輪廓與輪廓分明的直鼻和用紅色顏料摳出的花苞般的嘴唇並列、 整齊的頭髮梳成高高的發髻,濃密的發絲沿著圓潤的臉頰盤旋,耳垂下垂,有細長的垂直縫隙,頭部有斑駁的板灰色漆面,後腦勺敞開,露出內部的麻層,木質支架。
superbly and sensitively modelled as the sensuous full face of a the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portrayed with slender bow-shaped eyes and hooded eyelids casting a meditative and powerful aura with the downcast omniscient black glass pupils, all below arched eyebrows depicted with exquisitely and fluidly carved lines tapering at the ends, the curved contours of the eyebrows juxtaposed with the well defined straight nose and a small bud mouth picked out with traces of red pigment, all framed by neatly coiffed hair gathered into a high chignon and thick swirling tresses trailing along the rounded cheeks, accompanied by long pendulous earlobes with elongated vertical slits, the head with an attractive variegated slate-grey lacquer patina, the back of the head left open revealing hemp layers on the interior, wood stand
來源
日本藏家舊藏
靈秀入漆
康蕊君
觀世音菩薩佛相莊嚴尊貴,感染人心,再現佛說之至美臻善。藝匠巧以夾紵乾漆妙製菩薩頭像,面容靜美祥和,鍾靈秀雅,非他法能及。夾紵技法造像不僅靈活精準,且氣韻生動,栩栩如真,棱角分明而曲弧婉柔圓潤,再現菩薩聖嚴、智慧與慈悲。
唐代佛教盛行,深入社會各階層。帝王崇佛,大興寺院,僧人倍得禮遇,免稅免徭役,促使僧人數目快速擴張,公元840年間雖有毀佛政策,但為時甚短,無法抑止佛教於中國各地傳揚。
在此同時,完全中國化的佛教造像藝術隨之誕生。雖於一世紀以前,中原已見佛教造像,雖逐漸擺脫希臘、印度、中亞風格影響,風格仍較形式化。盛唐時期,佛教造像風格自然寫實,面貌逼真靈動,姿態柔軟,屬中國雕塑藝術之至高發展。此菩薩頭像應造於盛唐玄宗一朝(公元712-756年),神情氣韻巧妙如生,神佛慈悲近人。
夾紵乾漆菩薩頭像獨一無二,著錄不見相似者,造形近類西安安國寺舊址出土一件漢白玉菩薩首,現藏西安碑林。此像華美莊嚴,存世不見他例,面頰豐潤,鳳眼垂目,眉弓有力,雙唇飽滿,長耳垂珠,豐髮厚髻;見《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4.隋唐雕塑》,北京,1988年,圖版50。
安國寺建於公元710年,大唐國都長安,座落在大明宮側,屬密宗佛教真言宗,遺址發掘出一批佛教造像,除前述觀世音菩薩頭像,均為密教神祇,應為同一時期供奉之尊,造於盛唐時期玄宗一朝或之後。漢白玉造像華美宏偉,描金細繪裝飾,應為皇室供養而作。
唐玄宗以道治國,雖曾數度設法限制佛教擴張,卻與其他皇室貴族一樣信仰密教,印度密宗高僧至長安為皇族弘法,並曾隨侍玄宗,為帝王舉行法事。
Henric Sørensen 論安國寺應毀於九世紀末(871年懿宗仍曾造訪),「寺院遺跡之雕塑殘件及繪畫中佛尊、菩薩、明王像,均為密教」;「可惜於中國境內如此華美的文物僅剩極少數得已留存至今,若非唐代中期遠渡而來的日本僧人,孜孜無倦地將中國佛畫、藍本、手卷及各類文物帶回保存,我們對於唐代中至後期密教之發展或將一無所知」(Charles Orzech、Henric Sørensen 及 Richard Payne 編,《Esoteric Buddhism and the Tantras in East Asia》,萊頓,2011年,頁404-5)。僧人攜回之唐代雕塑,對日本雕塑藝術影響甚是長遠。
乾漆夾紵工藝早年傳入日本,發揚光大,持續不衰,尤盛行於八、九世紀,同時密宗佛教亦是蔚為風潮。平安時代早期,高僧空海(公元774-835年)與最澄(公元767-822年)曾赴中,帶回許多重要宗教文物,空海於長安修習,返日後創真言宗。「觀音菩薩」為日本密宗佛教中,深得景仰之神祇。
乾漆夾紵工法繁複,於中國施作歷史似乎未有久持,唐以後僅雖數度再起,但技藝不逮,難復唐時輝煌。此尊菩薩首尺寸較真人更大,類同者惟有近年售出之坂本氏藏乾漆佛首,與本品或原為同一出處,碩大浩然,精美絕倫,應屬皇家供養之尊。
起始以木柱為蕊,泥塑作模,貼蘸漆麻布以為胎。復施重漆,巧工精雕,敷彩添色,最後割開背面取出木蕊泥坯,只餘薄麻漆層,脫胎成像。較之石雕,夾紵顯然輕巧,可製於城鎮內之專門作坊,再運送至各地,也適用於巡遊儀式中作行像,甚至渡海赴日。
以此繁複漆藝製成之唐代造像,珍稀罕見。夾紵漆塑製作艱鉅,大費周章,製作數量受限,加上乾漆纖巧,保存非易,如今事隔千年,碩果僅存,難能可貴。坂本氏藏夾紵乾漆佛首,應為現知最為相近之例,曾展出於《開館特別出品「精品選集」》,九州國立博物館,福岡,2005年,編號30,後於2013年10月8日香港蘇富比售出,編號120(圖一);此外,著錄可見另一尊私人收藏乾漆菩薩頭像,尺寸相當(約50公分),雖應與本品出處相異,風格則近類,佛面祥靜自然,細節精巧,髮髻柔垂,較之清瘦。
傳世唐代夾紵塑像,另有六例,各具風華,但與本品相較,論氣勢規模,無有及其浩者(現存最大佛坐像,96.5公分),論精神氣韻,亦無有能與之媲美者,尤其眉目神情,精妙非凡。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著名夾紵坐佛,尺寸最大,刊載於《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卷4,東京,1997年,圖版132;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存相類坐佛,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作例(頁809)同錄於松原三郎,《中囯仏教彫刻史論》,東京,1995年,卷3,頁810。山中商會舊藏半身佛像,現時下落未明,刊於 Osvald Sirén,《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倫敦,1925年,版549;還有一件半身佛像,現藏西雅圖藝術博物館(館藏編號57.71),原屬 Eugene Fuller 紀念收藏。上述諸佛塑像,造形相近,彷似有所關連,反觀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菩薩坐像與曼舞天女(館藏編號1983.86、1953.356),風格則截然不同。
李雪曼,〈A Chinese Lacquer Sculpture〉,《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卷43,第1期,1956年1月,頁6-9,討論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天女,提及部分前述造像,並舉了一些年代較晚之例,如 John D. Rockefeller Jr 藏羅漢像,未必為唐代漆作,相關著錄似乎僅見李氏一文。Siren 曾於著作刊錄巴爾的摩華特斯美術館藏坐佛之圖(館藏編號25.9),木胎表面覆以布料漆層,有說乃上述夾紵脫胎塑像之雛本。
此件菩薩首呈現成熟唐代雕塑風格,近似山西太原市郊天龍山石窟石雕菩薩,如東京根津美術館藏品,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品;參考展覽圖錄《中国の石仏 : 荘厳なる祈り》,大阪市立美術館,大阪,1995年,編號67;及 Alan Priest,《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1944年,圖版 LXXXIV。並比較一件木雕造像,年代略晚然造形類同,現藏遼寧省博物館,載於《中國美術全集》,前述出處,圖版68。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