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宋代筆記 vol.8 定窯印花雲龍紋盤(二號顧愷時舊藏)






SACA學會 宋代筆記 vol.8 定窯印花雲龍紋盤 北宋時代 上海博物館藏

尺寸:高4.9釐米,口徑23.2釐米,足徑10.7釐米


上海博物館究竟有幾個龍盤? 答案目前可能是兩件。與上一件的龍頭朝向不同。(圖2為上一件龍盤,現時在上海博物館老館中庭作為慶祝龍年的特殊展品展出)



這件定窯印花雲龍紋盤,圈足滿釉,口沿包鑲銅邊。盤中印花祥雲瑞氣環繞,游龍蟠曲舞動,騰於雲霧之中,龍鱗宛然,神韻飄逸。盤外壁有定窯瓷上常見的「淚痕」,從底部則可看到流釉的痕跡,證明它在燒造時採用了覆燒的方式。此盤是一件定窯覆燒印花工藝的代表作,工藝精絕,龍紋與北宋皇陵的石刻非常相似。像這樣完整模印雲龍紋的瓷盤存世量十分稀少,堪稱定窯中最精美的瓷器之一。


覆燒工藝大約在北宋中期開始出現。這種裝燒工藝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窯內空間,節約燃料。因此,覆燒工藝也是當時先進製造業的體現。從唐代到北宋中晚期,北方地區的燃料由逐漸木柴轉變為煤炭。用木柴或煤炭燒窯,會造成釉色的差異——使用木柴燒造,還原焰持久,燒造出的釉色會偏青偏白;而使用煤炭,燒造還原焰的時間不足,釉色則偏黃。此件雲龍紋盤即呈現典型的牙黃色,釉色有一種非常溫潤的效果,後來也成為定窯的典型特色之一。

傳統觀點認為,宋代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之說。時至今日,研究者對哥窯、鈞窯的年代已有新認識,而考古發掘則表明,定窯的生產也不局限於北宋,至金代仍是燒造高峰。此件印花雲龍紋盤,就很可能是金代高等級定窯的代表作。


1948年,河北曲陽法興寺遺址出土了10件定窯印花雲龍紋盤,其中一件底部刻「尚食局」款,「尚食局」正是宋金時期的皇家掌膳機構。在宋金時期的壁畫中,可以看到類似器皿正是作為餐具使用的。出土的10件瓷盤後有6件流散海外,這一件則經中國「心胸外科先驅」顧愷時先生捐贈,入藏上博,得以留存國內。







vol 7 提及之另一隻定窯盤,應該為同一工匠、同一時期、同一出土地點的產品。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