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歸去來兮:松心閣宋瓷傳承之選 - Homecoming, Provenance Pieces from Lams Gallery



松心阁宋瓷传承之选

Homecoming, Provenance Pieces from Lams Gallery.


歸去來兮


松心閣很高興推出首次「歸去來兮」主題線上展覽,以歷史傳承為核心。即将陆续推出的展品包括來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倫敦東方陶瓷協會收藏家克拉克伉儷 Alfred Clark、肯禮夫勳爵 Lord Cunliffe、瑞典藏家卡爾·坎普博士 Dr. Carl Kempe,以及美國收藏家瓊肯三世 Stephen Junkunc III、賽克勒 Arthur Sackler、梅耶 Federick Mayer 及 安思遠 Robert H. Ellsworth 的精選中國藝術藏品。 「歸去來兮」的展品在一個世紀前點燃了上一代鑒賞家的真正熱情。這些藏品在鑑賞家們的學術聚會、研討會和展覽中,在無盡的探討、辯論與歡笑中傳承著他們的傳奇和故事。宋瓷是中國美學的文化使者,是東西方精神的濃縮和橋梁。松心閣很榮幸地宣佈這批器物將在香港展出,我們誠邀您通過以下網址與我們一起踏上旅程:https://lams-gallery.com/ 


— 松心閣


咨询请扫码添加松心阁微信号



古代藝術的價值至少包括,但不僅限於:1、歷史;2、審美;3、共識。傳承在一定程度上能協助藏家拓寬認知,尊重歷史,致敬經典,是一個藏家的自我修養和學習的過程。擁有海外經歷的中國文物回歸,也是歸去來兮的本意。透過購藏去學習感受最深,也是必不可少的實踐過程。任何器物都有時代潮流,如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便是理解、購藏傳承的意義和魅力。


— 寶榜


no. 1

龍泉窯蓮瓣茶碗

南宋 (AD 1127 – 1279)

d. 13.8 厘米



來源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16 年入藏(羅傑斯基金)。


出版

Catalogue of Early Pottery and Ceramics, Metroplitan Museum of Art, 1916 no.258

類似例子


參考一件尺寸更小的杯子,同樣來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934 年入藏(弗萊徹基金),2016 年在紐約佳士得以 118,750 美元售出。


這件龍泉窯茶碗為鉢形,外壁雕有重疊的蓮花瓣,帶老銀扣,於1916年大都會博物館出版的展覽圖錄中已經可以見此銀扣。通體施以粉青釉,多次施釉形成的厚釉是南宋龍泉窯青磁的特色。這件和普通的蓮瓣杯不同,從束口和碗裡的設計看,應當是一件茶碗。


波士頓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這些美國博物館皆是在1916年成立了東方部,這也是一個東方藝術在西方收藏史中最重要的一年。


這只茶碗是 1916 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陶瓷部創始收藏的一部分。在 1916 年的開館圖錄中可以看到這件附帶銀扣且精美傳世茶碗,這很有可能是岡倉天心在 20 世紀初在中國期間購買的,岡倉天心是波士頓美術館中國藝術品部的負責人。






這只茶碗與眾不同,碗口寬大。它是現存同類蓮瓣鉢唯一一隻內壁帶有束口,碗內中心帶有茶溜設計的茶碗。束口,通常是茶碗的標誌,用於點茶揮灑防止茶湯灑出的一種設計。


碗內的釉面具有潑灑的流動效果,有厚釉堆積,也有俗稱「橘皮」的效果,這種流淌的釉色變化是宋朝匠人的審美理解,也是茶道中十分看重的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官窯器物內壁的釉質亦有類似動感。



no. 2

傳世定窯四葉花口洗

宋 / 遼

d. 12 厘米



出處

卡爾·坎普博士(Carl Kempe / CK)

出版物卡爾·坎普收藏


盤內浮雕花卉圖案,銅圈邊的質量和工藝與清宮造辦處所制銅扣高度一致。同類傳世品僅見本例,四片葉子的形狀以優雅的外翹曲線製成,與其他四葉盤不同之處,便是其外壁的弧度。


曾為著名的 OCS 會員 Carl Kempe 博士收藏,由他出版過兩次,底座上貼有兩張 “CK “標籤。

參閱根津美術館藏有一例同款,無銅扣。





no. 3

灰被天目茶碗

南宋

d. 12.5 厘米

出處Bluett and Sons,1948 年,英國英國肯禮夫勳爵(Lord Cunliffe)T30



展覽

威尼斯中國藝術展,1954 年東方陶瓷協會,倫敦,TOCS 1959-1960 年,編號 197


碗身施布滿金屬質感的棕色釉,碗心施黑釉,宛如太空中的黑洞。宋代是一個創新和科學進步的時代,對自然的重視和對天地的敬畏在宋代陶瓷的各種紋飾中顯而易見,如常見的纏枝花卉紋飾。宋代的天目茶碗通常被認為整體視覺感似夜空或宇宙。


兔毫和油滴常常與夜空中的星星和星系聯繫在一起。灰被天目是日本茶道經過 5 個世紀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成熟的審美品種。德川家康的收藏中有一個類似的例子,現藏於德川博物館。



德川美术馆:大名物 灰被天目 —『山上宗二記』記載 【中国・南宋時代 13世紀】 [伝来]油屋浄祐-徳川家康-尾張徳川家初代義直 高6.8 口径13.3 高台径4.2


1948 年,倫敦東方陶瓷協會的著名成員肯禮夫勳爵以 12.10 英鎊的價格向著名的經銷商 Bluett and Sons 購買了這只茶碗。


之後,這件作品參加了 1954 年在威尼斯舉辦的一次重要展覽–威尼斯藝術展(Mostra de Arte Cinese),並於 1959 年返回英國,參加東方陶瓷協會的展覽(TOCS 1959-1960 no.197)



no. 4

克拉克龍杯 北宋

d. 9.5 cm



傳承

阿爾弗雷德·克拉克收藏 

平野龍夫(平野古陶軒)


出版 + 展覽

《懷古堂》, 紐約, 2001年秋季刊, 82號

蘇富比1975年克拉克專場,第38號

東方陶瓷學會,1949-1950,宋代大展,第61號


把手呈龍形,龍嘴咬在杯沿,內外施一層光亮的細膩白釉,或為霍州器,內壁中心有類似南宋官、哥窯常見的五支釘痕。圈足造型精細,杯身側面貼有 AIC 標籤(克拉克 · Alfred and Ivy Clark)。

此杯渾圓的造型搭配龍柄,應是全世界博物館或私人收藏中的孤品,有一件略有不同的龍首杯,杯身呈花口狀,為卡爾-坎普博士(Dr. Carl Kempe)所藏,於 2008 年在蘇富比拍賣會上售出;另有一件花口的龍首杯,刊登在OCS 2016年展覽目錄。


卡爾·坎普 龍首杯


眾所周知,阿爾弗雷德-克拉克是 20 世紀著名的鑒賞家,倫敦東方陶瓷學會的領軍人物,托馬斯-愛迪生電力公司的創始成員,HMV唱片公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克拉克夫婦的收藏在 1975 年蘇富比拍賣會及之後的将近半個世紀創下了多項中國陶瓷成交價格世界紀錄,克拉克的汝窯在蘇富比曾拍出2億的價格、克拉克的定窯(後經坂本五郎)拍出1.4億。


本杯模仿唐代白釉雙龍罐的精湛製作工藝,以抽象的單龍造型重新詮釋經典,造型十分罕見。




1945年東方陶瓷學會會刊vol.21裡面在講到一個Peter Harris的影青龍杯的時候,也提起了克拉克伉儷的龍首杯,這隻龍首杯應該是克拉克伉儷長期的收藏,並且至少在1945年已經入藏。(見以下兩圖)


之後,這隻龍杯在1949-1950年的東方陶瓷學會宋代大展上展出過,編號61,有趣的是,當時的東方陶瓷學會正在嘗試如何分辨各種不同的定窯,將其分為“白定、粉定和土定”,這隻龍首杯,當時被認為是“粉定”。




雖然窯口上,我們今天認為更偏向霍州窯,但我們也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這件作品的高質量,在這群偉大的收藏家面前,已經是可以媲美粉定的級別的作品。


這件作品在1975年克拉克專場被著名的平野古陶軒第二代,平野龍夫以650英鎊買下。


龍泉堂 Mayuyama 1975年圖錄筆記 “650 平野”


no. 5

北宋米色雙魚洗

南宋 公元. 960 - 1279

d. 12.5 釐米



传承

美國博物館收藏,編號c69


米色是日語中描述黃釉的術語,形容顏色如秋天的稻穗一般典雅深邃。對這種低調的米黃色的鑑賞起源於宋代,隨後唐物的鑑賞在東瀛隨著千利休的茶道繼續發揚光大。


杭州「老虎洞」窯出土的米色釉南宋官窯器數量非常有限,在日本常盤山文庫現藏有三件此類作品。完整器物的出現充分說明宋代對青瓷的理解是具有包容性的,黃釉器物並不被當為廢品處理,而是繼續保存下來,甚至可能在宮中都受到歡迎。


▲ 「進肴二種」斑唐津瓢型鉢 / 青磁双魚

 

裏千家懷石做法:

鲶鱼鱼白与鱼卵涂上盐腌制入味,加入适量清酒适当冲淡盐味,用布巾包裹起来,冷藏后搅拌置入器皿中。

千家之美|宋瓷与里千家怀石料理 - Urasenke x Song Ceramics


以茶人"村田珠光 "命名的黃色茶碗也體現了日本人對米色的喜愛。這種雙魚在日本茶道裏千家的茶會中也曾被用作懷石的食器。

雙魚圖案可追溯到漢代,在南宋末年再次流行起來,象徵著當時人們對和平與和諧的希望。此雙魚洗來自美國博物館收藏,底座上貼有綠色博物館編號標籤。 


no. 6

白釉裙邊小缽

宋代 公元. 960 – 1279

d. 11 厘米




來源

弗雷德里克-M-邁耶收藏;倫敦佳士得,1974 年 6 月 24-25 日,拍 賣品號:29。29.

阿瑟-M-薩克勒(1913-1987 年)收藏。

埃爾斯-薩克勒(1913-2000 年)收藏,後由家族傳承。

展覽


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3500 年的中國藝術: 亞瑟-M-賽克勒收藏的陶瓷器,1987 年 7 月 9 日至 10 月 31 日。


這件小缽的邊緣呈「裙邊狀」,內外均施以薄薄的白釉,外壁底部露出潔白的胎體。

這種類型的罐子的功能性十分神秘,其裙邊的設計與文化期的陶器如出一轍,也許是崇尚高古的宋代對前朝審美的一種致敬。

這件作品由著名的收藏家費德里克-邁耶(Federick M.Mayer)和阿瑟-薩克勒(Arthur Sackler)收藏,盈盈一握,充分彰顯了西方老一代收藏家的品味。


no. 7

定窯黑釉茶碗

北宋

d. 12.5 厘米



來源

香港 松心閣

類似的例子台北故宮博物院英國大英博物館珀西瓦爾-大維德基金會


「黑定」是宋代最優質的黑釉之一,定窯黑器極為罕見。碗內壁施亮光黑釉,口沿有約 2 釐米厚的銀帶殘痕,使人聯想到宋代流行的厚銀邊風格。


底部不施釉的做法是為了搭配天目台使用,這個是宋代茶碗的傳統,不掛釉處露出定窯典型的細膩潔白胎體。小圈足被精心塑造成細薄規整的正圓,展示出定窯工匠的高超技藝。


宋代佛教寺院盛行茶道,近幾十年我國北方地區寺廟遺址出土了少量黑定,有的在圈足內寫有墨書、經文或方丈等字樣。黑與白的對比往往與佛教有關,因此這些茶碗可能是當時佛教寺廟訂購的一種特殊茶碗。


no. 8

鈞窯折沿盤

北宋晚期

d. 18.1 厘米




傳承+展覽

大都會博物館,1916年,第133號

薩謬爾·彼得斯(Samuel T.Peters)

彼得-特雷普寧(Peter Tcherepnine)


此盤是鈞汝不分的典型案例,通體施天青色釉,細開片,釉層呈光滑玉質感,折沿處出筋泛淡粉色。


此盤光亮厚實,質量上乘。這一時期的鈞上很少見開片,其淡藍色和細密的裂紋與官窯汝窯極為相似。出自20世紀早期藏家,彼得-特切雷普寧(Peter Tcherepnine)的舊藏,而因為Peter的收藏,特別是鈞窯的部分,又都得來於薩謬爾·彼得,順藤摸瓜,我們找到了薩謬爾在1910年柏靈頓美術俱樂部展覽的編號。


鈞窯開片比較罕見,特別是金斯鐵線般的審美,十分符合宋徽宗的汝窯的天青色精神追求。



no. 9

定窯花口盞

五代至北宋

d. 12 厘米



來源

紐約 藍理捷

香港 松心閣


五葉花口狀,器壁十分薄,造型精巧五葉梅花形,內有窄平底,矮圈足,施盈潤純白釉。

這種梅花盞是五代至北宋定窯中的精品,釉色對比金代的製品較白,造型生動,是防制金銀器的一種造型。由於燒制材料是木頭而不是煤炭,這一時期的定陶比後來的產品白得多。


no. 10

越窯花口盤

唐代

d. 15 厘米



來源

香港 松心閣

花口洗由九個雅致的花瓣組成,琥珀色釉由內向外,底部支釘被精細打磨過,裡外有五條均勻分布的出筋,彷如花瓣。

唐代的越窯器物在當時備受追捧,「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就是典型的皇家定制越窯產品。




bottom of page